【耐火材料網】
由中國金屬學會主辦,中國金屬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承辦的第七屆中國金屬學會青年學術年會于2014年12月13~14日在北京科技大學勝利召開。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干勇院士、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劉興平、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王維才等領導到會。中國金屬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王天義致開幕詞,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王維才致歡迎詞。中國金屬學會秘書長趙沛、專家委員會主任仲增墉、副主任李文秀等領導和專家以及來自全國鋼鐵企業、研究院所和高校的冶金青年獎獲得者、冶金青年創新創意大賽決賽選手、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投稿作者以及其他冶金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師生等200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國金屬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施設和秘書長張波分別主持。
本屆青年會圍繞"創新創意,青年先行"的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主要內容有:第六屆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青年科技獎頒獎典禮、大會特邀報告、學生會員活動站啟動儀式、往屆冶金青年科技獎獲獎者代表與青年對話、冶金青年創新創意大賽決賽、青年學術分論壇(煉鐵、煉鋼、軋鋼)、網絡模擬煉鋼體驗活動和比賽、青年聯誼活動等。
中國金屬學會秘書長趙沛宣讀了"關于表彰第六屆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青年科技獎及冶金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決定"(表彰決定附后)。隨后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典禮,通過影視短片對每位獲獎者做了簡介,北京科技大學的徐科教授和天津鋼管的孫宇女士分別代表獲獎者發表了獲獎感言。
大力發展學生會員是徐匡迪理事長積極倡導推進的一項工作。本次會議舉行了學生會員活動站授牌啟動儀式,選取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河北聯合大學作為首批學生會員活動站單位,由王天義常務副理事長親自授予他們活動站牌匾,并表達了對學生會員的殷切希望。今后學會將通過評選學生優秀論文和其他獎項,資助優秀學生出國參加國際會議等形式,激發青年學生參與學會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展學會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服務的內容。
新當選的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干勇院士作了題為"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新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的大會報告。干勇理事長結合中國工程院的"制造強國戰略研究"咨詢項目,介紹了工程科學發展的新特點、三次工業革命的內涵等,對比了主要國家的制造強國指標,總結了我國重大工程和科技的成績和差距,通過3D打印、動力機車等實例重點介紹了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最后干勇院士還簡要介紹了特種材料現代制造業的應用及實例。干勇理事長的報告深受與會青年科技人員的歡迎,使他們看到了今后努力奮斗的廣闊前景,鼓起了大家從事鋼鐵行業和現代制造業的十足勁頭。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作了題為"順勢、變革、發展-轉型升級發展思路"的大會報告。李新創院長通過統計數據分析了今年的鋼鐵形勢,包括產量、價格、布局等,他認為我國鋼鐵工業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科技水平上了新臺階,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將面臨產能過剩、產業集中度低,價格低迷等困境,建議要通過淘汰落后、節能環保、合理的產品結構、改進創新機制、建立公平的財稅競爭環境等手段轉型發展。最后李院長寄語與會青年科技工作者,鋼鐵行業的科技創新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青年要多做事,快成長。
寶鋼研究院的張丕軍院長做了"鋼鐵行業新技術、新工藝及技術發展展望"的大會報告,簡要介紹了鋼鐵新流程和新工藝,對寶鋼的COREX3000和薄帶連鑄進行了重點介紹,提出了智能化、綠色化和產業鏈一體化是將來的發展方向。
為了激勵冶金青年的積極進取和愛崗敬業,會議安排了往屆冶金青年科技獎獲獎者代表與青年對話,對話由中國金屬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施設和副主任張立峰主持。邀請了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研究院院長毛新平、北京科技大學閆曉強教授、武鋼研究院工藝所主任陳令坤、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工程研究院院長何安瑞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學張梅教授作為往屆獲獎者代表,談了自己在科研和工作中的體會和心得,代表們針對科研工作中的迷惑積極提問,獲獎代表們發自肺腑的一一認真回答,氣氛非常活躍。
會議第二天舉辦了冶金青年創新創意大賽決賽。中國金屬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王天義、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辛兵、中國金屬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文秀,中國金屬學會煉鋼分會副主任委員蘇天森、高效軋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唐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授王久和等分別出席并擔任了決賽專家評委。中冶京誠公司董事長施設主持了該活動。比賽共收到327份參賽作品,其中270份來自企業、57份來自高校。經評審委員會評選并公示無異議后,產生一等獎14個,其中企業組11個,高校組3個。決賽旨在從14個一等獎中通過自我陳述、專家問答并評分的方式評選出3個特等獎,其中企業組2個,高校組1個。來自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中南大學的代表參加了高校組答辯,來自鞍鋼、武鋼、寶鋼、中冶京誠等7家單位20余名青年參賽選手參加了決賽答辯。經過現場答辯,來自首鋼的郭之明、鞍鋼的金百剛與他們的創新項目獲得企業組特等獎,來自東北大學的劉超、張瑩的創新項目獲高校組特等獎。期間,通過提問和質疑,不斷碰撞出創新、科學的智慧火花。
會議第二天還并列安排了煉鐵、煉鋼連鑄和軋鋼三個分論壇。三個分論壇主要以特邀報告為主。
煉鐵分論壇由中國金屬學會煉鐵分會秘書長、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副院長張建良主持。首先,張建良教授做了題為《高爐煉鐵燃料的若干新評價指標》的報告,報告提出了更適合煉鐵生產實際的原燃料檢測指標,有益于幫助大家進一步掌握影響高爐生產的關鍵;隨后,東北大學儲滿生教授做了題為《低碳高爐煉鐵熱點技術研究與展望》的報告;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鐵生產廠長王寶海做了題為《綠色鋼鐵,綠色鞍鋼》的報告;重慶大學呂學偉教授做了題為《鐵礦粉燒結工藝潤濕現象研究》的報告;寶鋼研究院煉鐵所所長毛曉明做了題為《對煉鐵技術發展方向的思考》報告;武鋼股份有限公司陳令坤主任做了題為《今年武鋼在高爐過程自動控制領域的進步》報告;首鋼技術研究院趙志星教授做了題為《低成本燒結技術探討》的報告;北京科技大學馬富濤老師做了題為《人工智能技術在煉鐵領域的應用實踐》報告;安徽工業大學春鐵軍老師做了題為《鐵礦石燒結過程中二噁英減排研究進展》的報告。期間,來自北京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河北聯合大學、寶鋼股份有限公司、鞍山鋼鐵有限公司、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8位代表也做了精彩的宣講報告,并由專家評選出優秀論文。
煉鋼連鑄分論壇邀請北京科技大學張立峰教授、首鋼京唐公司朱國森工程師、東北大學王強教授、中南大學王萬林教授、宣化鋼鐵公司王宏斌工程師、寶鋼研究院阮曉明首席、武鋼股份條材總廠趙中福首席作特邀報告,來自首鋼、寶鋼、武鋼、青鋼、河北鋼鐵集團、梅鋼、泰山鋼鐵等多家鋼鐵企業以及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中南大學、重慶大學、鋼鐵研究總院、上海大學、河北聯合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的老師、學生、工程師、技術人員、研究人員參會。大家認真聆聽了各位知名教授的精彩講座,并在會上針對煉鋼研究問題展開積極探討,場面十分熱烈,反響很好。本次煉鋼連鑄分會參會代表都獲益很大,盛贊金屬學會為廣大冶金青年搭建了學習溝通交流的平臺,不僅在理論水平上有很大的提升,更借助冶金青年學術會議的平臺與同行溝通交流。對推動我國冶金青年煉鋼技術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最后,東北大學王強教授和中南大學王萬林教授為兩位優秀論文的獲得者頒發了獲獎證書。
“聚焦、系統、前瞻”這幾個關鍵詞可以概括軋鋼分論壇,本論壇在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工程研究院何安瑞院長的策劃主持下,邀請了武會賓、邵健、周鵬、楊霄4位專家作專題報告,論壇氣氛熱烈,交流坦誠,與會人員均認為這是一次學術交流形式的有益嘗試。"聚焦"--本論壇只研討汽車和管線用的先進板帶材料的生產技術,針對性強,論題聚焦,從而使參會人員有的放矢,黏性大增,整個論壇期間沒有休息,也無人離席,會后還討論不止。"系統"--研討內容涵蓋了大家對汽車和管線用的先進板帶材料所有的關鍵點,包括產品性能、關鍵生產技術、質量控制方法,以及具體的質量分析和管理工具,還對當前板帶軋制領域最熱的熱點之一:表面檢測技術進行了剖析,并介紹了北京科技大學在表面檢測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前瞻"--武會賓還對超級貝氏體鋼和混晶組織材料的性能和在汽車和管線上的應用前景進行了比對和展望。最后,與會人員都表示,這種針對性強、實用、無保留的交流希望能繼續舉辦。
為了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師生參加學術交流,本次青年會免收會務費。會議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關注和支持,廣大冶金科技工作者和高校青年師生積極參與和響應。各會員單位積極組織本單位青年投稿,經專家評審,從183篇來稿中,精選了107篇論文在《中國冶金》雜志以增刊形式出版。會議內容豐富精彩,與會代表均表示受益匪淺,表示以后會多多關注學會組織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