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耐火材料網】
作為典型的“兩高一資”行業,水泥行業近年來一直備受“產能過剩”困擾,中國水泥協會會長喬龍德在日前召開的中國水泥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上表示,未來幾年,我國水泥行業將進入全局產能過剩、低速發展微利時代。毫無疑問,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是水泥行業減負解困的唯一出路。
水泥行業向哪轉?怎么轉?業內專家表示,從根本上說,我國還不是水泥強國,產業的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亟待提高,對水泥工業而言,“十二五”要實現由大變強的目標,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在控制總量、有序發展的前提下,完成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性任務;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實現產業升級和又好又快發展。
有沒有亮麗前景?
節能減排空間仍然存在,協同處置還需技術政策探索,礦產資源開發水平有待提升
來自中國水泥協會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水泥行業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5年內,行業萬元增加值能耗水平比2005年下降了35%,遠超當初確定的20%目標。但是在采訪中,業內一些專家也對記者表示,從總體上看,目前全國還有一定量以立窯和小粉磨站為代表的落后生產工藝;同時,一批早期建設的中小規模預分解生產線的裝備水平已相對落后;由于管理水平的差異,部分企業的能耗、物耗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包括與國內先進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行業節能減排空間仍然存在。
“十二五”水泥行業大力推進節能減排仍是工作重點,行動需從哪些方面入手?對此,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應該鼓勵企業節能減排從被動上升為自主行為,并通過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升級將政策要求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國家也可以考慮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傾斜,引導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
我國水泥工業利用各種工業廢渣作為混合材或原料已有數10年的歷史,并且已達到了較高的利用水平。目前年工業廢渣利用量已超過4億噸,平均噸水泥利用量約200千克。主要有粉煤灰、煤矸石、硫酸渣、電廠脫硫石膏等工業廢渣或尾礦。近年來,國內不少水泥企業探索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有毒有害廢棄物、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等難以處置、危害環境的工業和生活廢棄物,在技術、設備、管理上已經取得實效。
在采訪中,一些業內專家認為,目前,推廣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還存在難度,主要集中在政府支持力度小和受到相關部門利益的制約等方面。而許多水泥企業都表示,愿意積極參與到協同處置環節中來,希望有關部門通過政策制訂和積極引導打破體制上的瓶頸;企業則需要加快探尋更為完善的協同處置工藝路線,加大技術和裝備研發。“通過以點代面,逐步推廣,使水泥行業逐步向靜脈產業拓展,成為大中城市不可或缺的功能產業和城市凈化器。”
在采訪中,關于石灰石礦產資源開采和管理滯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的問題也引起業內人士關注。專家表示,“十二五”水泥行業提高資源利用率要從源頭抓起,加強礦產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徹底扭轉當前許多水泥礦山資源開采方式陳舊,管理水平落后、掠奪性開采嚴重的局面,并增加對脫硫石膏、電石渣、建筑垃圾等綜合利用,做到水泥生產與環境共容。
產業結構如何優化?
要從根本上改變低品質、高消耗、高污染的現狀
年年淘汰,年年過剩。如今,我國水泥行業過剩已近3億噸。在喬龍德看來,要解決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首要嚴控增量,同時優化存量。對于控制總量,喬龍德表示,最重要的是控制新增產能,此外還要繼續淘汰落后產能,包括早期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主要是一些環保不達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也要淘汰。
在采訪中,業內專家一致認為,“十二五”時期,水泥工業不僅僅是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行業低品質、高消耗、高污染的現狀。大部分地區都應該考慮列出近期內徹底淘汰落后產能的時間表,淘汰范圍不僅是立窯和小粉磨站,對于國內早期建成的一批中小規模生產設備和配套設備,已經相對落后、物耗、能耗和排放指標不能達標的新型干法生產線也要列入淘汰計劃。
據了解,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水泥生產能力基本可以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新型干法水泥的發展總體進入填平補齊的階段。做好區域水泥布局的調整,各地區需要綜合考慮原、燃材料的供給條件、獲取成本、物流條件,并統籌考慮和全面分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市場發展潛力等發展要素,結合地區規劃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產能過剩地區通過市場和行政手段雙重手段,抑制過度增長;產能有缺口地區,通過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的引導,實現有序發展。”
“未來隨著經濟發展,能耗、排放問題都將成為硬性標準,不符合排放標準的工業企業直接關停這種硬性措施或許將出現在不遠的將來,水泥工業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實現行業能耗、排放、環保等標準的提高,這樣才能在以后的更高環保要求中占據主動地位。”喬龍德說。
隨著行業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水泥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壓縮的越來越小。延伸產業鏈是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環節。目前,世界主要大型水泥集團均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水泥、建筑骨料——水泥混凝土及制品,乃至延伸到建筑領域的完整產業鏈條。
拉法基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樂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拉法基前不久推出的可持續建筑新產品系統,包括用于路面鋪裝的透水混凝土系統、用于優化建筑結構系統的高強混凝土、用于建筑節能保溫的輕骨料混凝土等。特別是一種新的用于路面鋪裝的透水混凝土系統,不僅具有裝飾功能,更主要的是可以通過優化排水管理,來減少城市道路的積水風險。
對于水泥企業而言,向下游做水泥產品的精深加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有利于形成差異化競爭戰略和擴大效益空間的趨勢。作為資源性行業,水泥行業從來都是高度依賴資源而得以生存的,然而,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依靠技術創新,通過內生和外延式發展,積極拓寬發展空間,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靠什么擺脫困境?
集合優秀產能、先進技術集成創新,全面實現水泥行業綠色產業功能
中國的水泥產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全局性的“產能過剩”使行業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水泥行業要想擺脫困境就必須要有新內涵、新水平和新支撐。喬龍德表示,水泥工業新發展最根本、最關鍵、最核心的是技術研發與創新。
當前,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已進入成熟期,但總體技術裝備仍然稍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技術最為先進的國產裝備6000t/d生產線,其能耗、控制水平、運轉率及可靠性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環境負荷與環境影響評價方面,在協同處理廢棄物方面差距也較大。
對此,中國水泥協會名譽會長雷前治指出,2008年以前建設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特別是民營資本建設的那批生產線,與近幾年新建線相比,還相對落后;二是裝備,特別是一些單機,受材質和加工水平的制約,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
與此同時,我國目前新型干法工藝的發展過多地集中在對成熟工藝技術和成熟國產化裝備的平行推廣。而新一代的技術創新和更高層面的技術提升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為此,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計劃用4~5年時間,組織并凝聚全行業力量,在現有水平基礎上,完成我國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的創新研發任務。
記者了解到,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創新研發并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與過剩產能和落后發展模式的博弈。“將從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生產線中將最先進的技術組合起來,與國外最先進企業對標,找出差距,從設計優化、工藝改革、自主創新、裝備提升、低碳技術開發、節能減排等方面進行攻關,全面提升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產品制造、協同處置廢棄物、綜合利用資源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等綠色產業功能。”相關專家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