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積極參與全球貿易規則制定
當前,全球貿易競爭正在演變成“規則之爭”,成為新一輪全球化博弈的角力點。發達國家強調在全球治理中的領導權、高標準。新興經濟體則更強調合作,注重貿易與自身發展的關系,倡導建立適合本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貿易規則。在這場“規則之爭”中,中國不能當旁觀者和跟隨者,而是要做參與者和引領者,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維護和拓展中國發展利益。一方面,應積極主動地參與新一輪全球貿易規則制定,從雙邊、多邊兩個方面加快構建中國版本的自貿區網絡,深化與自貿區伙伴的經貿合作。另一方面,中國也要以自貿區談判為契機,通過更高標準的全球貿易規則,倒逼市場化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增強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2.整體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力
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制造業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參與者。然而,由于中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中國制造產業整體仍處于全球制造業鏈條的中低端。當前,全球制造業已進入更多維度、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全方位競爭階段,中國產業邁向中高端面臨著嚴峻挑戰。在中低端領域,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低成本、低價格競爭日趨激烈。在中高端領域,發達國家牢牢把控重點行業和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以品牌質量穩占競爭高地,并在創新設計、關鍵技術創新、國際標準制定等方面掌握著話語權。中國應積極鼓勵國內出口企業的技術研發與創新,調整產品加工模式,不斷走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由單純參與全球價值鏈向建立自己的區域及全球價值鏈轉變,從整體上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力,推動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全面升級。
3.積極維護和穩步推進貿易自由化
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貿易格局中愈演愈烈,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國。2016年,中國出口產品共遭遇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119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涉案金額143.4億美元,同比分別上升36.8%和76%,雙雙創下了新紀錄,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2017年上半年,中國產品共遭遇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37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涉案金額53億美元。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的情況下,中國應積極維護和穩步推進貿易自由化,維護WTO的主體地位,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切實保護中國企業權益,為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此外,中國也應積極探索通過雙邊、區域及單邊的自由化來保持全球化的勢頭,遏制反全球化的擴散。
4.加快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從長遠來看,盡管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更多依靠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拉動,但“十三五”時期,對外貿易仍然是我國開放經濟體系的重要驅動力,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其穩定的發展和升級,無論是對擴大就業、增加國家稅收,還是緩解資源能源約束和帶動產業發展等各個方面,均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雖然中國在貿易規模上取得了明顯的優勢,進入了貿易大國行列,但離貿易強國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國應轉變外貿發展模式,推進外貿加速升級,大力促進服務貿易發展,推動我國從以數量擴張為主的貿易大國向提升質量的貿易強國轉變。中國仍需加強“一帶一路”建設,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使更多的國家更加公平合理地參與到國際貿易中,同時也使我國經濟從國際貿易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