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斷加碼
目前,我國鋼鐵生產工藝仍以長流程為主,以廢鋼為原料的電弧爐短流程能耗與碳排放量僅為長流程的1/3,廢氣、廢水、廢渣產生量與長流程相比降低95%、33%、65%。而我國的電弧爐短流程煉鋼工藝生產的粗鋼僅占總產量的10%左右,遠低于美國68%、歐盟40%、日本24%的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李新創介紹,近兩年電爐鋼產能增速放緩。由于我國廢鋼資源尚不足以支撐電爐短流程快速發展,2018年之后,新建電爐的熱度逐漸降溫,2018年、2019年擬新建電爐數量較2017分別下降66%和72%。疫情暴發期間,社會廢鋼供給停擺,獨立電爐企業幾乎全部停產,目前產能利用率也僅為70%左右。"
整體來看,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沒有變,鋼鐵工業走轉型升級、低碳綠色發展之路是必然趨勢,電爐短流程煉鋼將成為國家鋼鐵行業'十四五'期間重點的政策鼓勵方向之一。"李新創表示。
政策也頻頻向電爐短流程煉鋼傾斜。日前,工信部發布了《鋼鐵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對促進電爐短流程發展提出了更加有力的鼓勵措施:一是重點區域范圍擴大。新增了安徽省、汾渭平原區域和其他"2+26"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二是置換比例大幅提高。重點區域置換比例不低于1.5:1。三是建設電爐可實施等量置換。首次明確"利用現有電爐置換新建電爐的項目可實施等量置換。"
2020年6月,六部委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提出"進一步推動鋼鐵行業綠色化發展,加快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發展電爐鋼工藝"。
2019年,工信部印發《關于引導電弧爐短流程煉鋼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引導我國短流程煉鋼高質量發展,優化鋼鐵長、短流程布局結構,促進鋼鐵行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國鋼鐵工業廢鋼比達到30%,電爐鋼比例提升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