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耐火材料網】
2012年底,中國水泥產量占全球近60%,產能利用率僅75%,行業利潤同比下降33%,當年市場需求增長5.74%,新增產能7.5%,供大于求,產能過剩繼續加劇。按各省市自治區人均水泥產能占有率統計,所有省市區都嚴重產能過剩;按南北季節施工期用量計算,水泥產能過剩值更大。
針對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情況,早在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發〔2009〕38號)中就有明確規定。文件直指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一些地區違法、違規審批,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現象又有所抬頭。文件要求對于部分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應及時加以調控和引導,避免市場惡性競爭,在保增長中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堅持產業政策導向,嚴格執行環境監管、用地管理、金融政策和項目投資管理有關規定,將堅決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工作抓緊抓好。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再好的文件精神,到許多地方政府執行起來就走樣,踐行科學發展觀只是口號,嘴上說說而已,國家不批新建水泥項目,采用所謂異地技術改造一樣新建水泥項目,誰來檢查?沒人監督!
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是為了節能減排、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而所謂的企業“異地技術改造”,多數是打著“技術改造”的幌子,實際是在上新線,它明示可以繞開限制新建項目,這不能說是政府個別部門的管理創新、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觀。
技術改造是指企業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資源綜合利用能力,改善環境保護,加強生產安全和職工健康保護,提高產品質量和增加新品種、降低生產和經營管理成本等目的,采用先進的、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對現有設施、生產工藝條件進行的改造。通過技術改造,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得到提升,企業經濟效益持續改觀,對社會的貢獻度也增大。將現有生產線的技術改造與異地新建水泥項目結合而提出“異地技術改造”在邏輯上是解釋不通的。“異地”,往往投資主體不變,但要重新工商注冊,礦山、土地、環評等權證手續都要重新辦理,這與新建水泥項目已沒有什么區別。而“技術改造”,新老生產線都有技術改造需求,新技術不斷發展,企業也是在不斷地改造中成長的。將原有生產線搬移到新地方重建并加以技術改造,對于產能過剩行業實屬沒有必要。